区间调控
区间调控是我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一种创新。它与过去盯住经济增长的某个具体数值目标有所不同,更加重视用合理区间来观察宏观运行情况。例如,2016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这个目标给出了一个上下浮动的空间。即无论经济增速高一点或低一点,只要能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不出现较大波动,都属于合理区间。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通货膨胀。
区间调控的意义
1、区间调控的新思路告别了简单设置绝对数的做法,可以给市场和社会更稳定的预期,也使得稳增长更有弹性,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平稳调整。
2、区间调控不是简单地确定一个绝对数,而是在一定的区间之内可以适当调整,它有底线,也有上限。高于上限可能意味着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低于底线可能意味着就业对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所以既要考虑上限又要考虑下限,在上下之间进行定向调控。
3、区间调控方式是在充分认识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的趋势性特征条件下,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创新的宏观调控方式。实施区间调控,有助于保持定力,避免宏观调控对经济过度干预。在经济增长处在合理区间,即由通货膨胀指标设定的上限和由经济增长指标设定的下限之间时,不实施“强刺激”,特别是大幅调节需求的政策措施,而是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同时着力实施灵活的微观政策和托底的社会政策,起到强机制、促活力、补短板的作用。
术语解释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