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将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和个人交纳的各项社会保障支出之后,按照居民家庭人口平均的收入水平。其中,家庭总收入是指该家庭中生活在一起的所有家庭人员从各种渠道得到的所有收入之和。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人均总收入-人均交纳个人所得税-人均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人均记账补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作用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志着居民的购买力,是衡量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最重要和最常用的统计指标。
一是用于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看一个居民、一个家庭有多大的购买力就要看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指标。一般来说,该指标增长快,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快。考虑到价格因素,如果该指标的增长幅度高于价格的上涨程度,那么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是提高的;反之,则说明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是下降的。
二是为制定收入分配等政策和开展有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作为制定劳动工资标准、个人所得税政策、最低工资标准、居民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的参考依据,可以为贫困问题研究、收入分配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可以为判断住房、教育、医疗等主要消费服务价格的合理性提供依据。用于编制国民经济核算中住户部门总资金流量表。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联系
二者之间的联系为: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指标是衡量职工个人工资性收入多少的统计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是衡量居民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指标,通过汇总计算出恩格尔系数,用以反映本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富裕与贫困界限的统计指标。从居民家庭来看,职工的工资收入是构成可支配收入的组成部分,职工工资增长也必然推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呈正相关的关系。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区别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目前统计指标体系中反映城镇收入水平的两个重要指标,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调查的范围、调查反映的内容、计算的口径等方面存在不同。
主要区别体现在: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主要是依靠全面统计报表制度,由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填报基础表,由各级地方统计局计算机汇总取得。其调查统计范围是全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除私营和个体户的从员人员)的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反映的是在职职工的工资性收入的平均数,不包括其他社会成员的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是采用由调查户记日记帐的方法,由地方调查队搜集汇总各抽中城镇居民调查户资料。其统计的范围是城镇区域内的住户家庭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是家庭人口的平均收入,家庭人口既包括就业人员收入,也包括家里已退休的老人或没有收入的小孩。从调查范围来看职工平均工资是对所有职工的平均,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平均,城镇单位在职职工平均工资要明显高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