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析法
平均分析法是利用平均指标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的方法。平均指标又称平均数,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某一数量特征的一般水平,有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等,也有中位数等位置平均数。
平均指标
常见的平均指标非常多,比如人均GDP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这个地区居民的平均生产总值水平;平均分集中反映了一个群组的平均成绩;平均成本反映一定产量下的平均投入;平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反映了样本按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人均收入等。因其应用基础,在经济分析中,经常与其他指标结合使用:
(一)平均分析结合总量分析
在分析规模差距较大的不同个体时,平均指标与总量指标互相补充支撑,全面客观说明问题。比如,在比较中美经济实力时,应同时了解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2019年,我国GDP总量为14.4万亿美元,美国为21.4万亿美元,我国约为美国的67.2%;而从人均GDP来看,2019年,我国人均GDP为10276美元,美国为65118美元,差距仍较然大。仅看总量或平均数,都可能得出不切实际的结论。
(二)平均分析结合差异分析
平均数反映了样本指标的平均水平,而极差、方差等则反映了样本的离散程度,两者结合能使用较少指标更好定性样本特点。比如比较两个小组的平均分数,A组5个人分数分别为75分、78分、80分、82分、85分,平均80分,极差仅10分,标准差为3.4分;B组5个人分数分别为65分、65分、75分、95分、100分,平均分也是80分,但极差35分,标准差14.8分,尽管平均分相同,但A组各样本水平较为集中,B组水平差距较大。
(三)平均分析结合边际分析
平均数反映样本平均水平,边际量则反映自变量增加或者减少单位数量时因变量的变化情况。在分析一些具体问题尤其是做决策时,要按照需求选取平均分析或者边际分析。比如企业产量决策中,平均成本和平均收益能反映企业盈利能力,而企业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则能决定企业最佳产量。
平均分析法主要作用
平均指标直观、简明,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很多统计分析都是建立在平均分析基础上的。可以用来比较同类现象之间的差距;可以对某一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总体水平进行比较,发现现象的发展趋势及规律;可以分析不同现象之间普遍的依存关系,发现影响现象发展的因素等。
使用平均分析法注意事项
附件列表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