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高级搜索
会计百科  >  财务  >  最优质量成本

最优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的最优分布

  最优质量成本,即质量成本的最优分布,是指生产出最优质量的产品,所用的最少的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产品达到一定质量标准而发生的成本,是企业生产总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目录

两种最优质量成本观

  对于最优质量成本的评价,存在传统观和现代观两种观点。

  (一)最优质量成本的传统观理念

  传统质量成本优化理念假设:控制成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与故障成本(内部和外部故障成本)之间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随着控制成本的增加,故障成本将逐步降低,并由此带动总质量成本的下降。但是,总质量成个的下降过程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实际情况是:当控制成本的增加达到一定程度时,总质量成本会由逐步降低反转为逐步增加。在这一过程中,质量成本由下降到上升的“转折点”就是最低(最优)的质量水平。在这一点上,控制成本与故障成本之间实现均衡(两者相等),并以此界定了可接受的质量水平。

  “可接受的质量水平”是传统成本优化理念的特征,其依据是人们对“次品”概念的传统理解——只有当产品的实际质量水平超出了标准质量特征值所规定的可接受的限度(一般为土、下限)时,产品才是次品。根据这个观点,只省当产航成为次品时才会发生故障质量成本。这种传统理念不但允许而且鼓励一定数量的次品生产产。

  (二)最优质量成本的现代观理念

  20世纪70年代后,传统的质量成本优化的理念受到质量零缺陷观点的挑战。质量零缺陷的观点认为,对企业来说,存在一定的次品率(如万分之一)可能是允许的,甚至是合理的。但对购头到这万分之一次品的消费者来说,他购买的就是百分之百的次而,他的权益也由此受到侵害。因此,将次品降力零,不但具有成伞效益上的合理性,而且对维护每个顾客的权益也是必要的。事实上,那些以质量零缺陷理念指导质量管理的企业,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到了80年代中期,零缺陷理念进一步发展为健全质量理念,又一次向“次品”观念提出挑战。根据健全质量理念。生产出与目标值行偏差的产品就会带来损失,而且偏差越人损失也越大:因此、企业应追求在减少次品量的同时降低总质量成本,并逐步使产品能达到健全零缺陷状态,即可接受次品数为零的状态。

  在现代质量成本优化理念下,总质量成本水平更具动态性。

附件列表


0

免责声明:

  • • 会计网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会计网百科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网站管理员开通编辑权限,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tougao@kuaiji.com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 •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会计网百科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baike.kuaiji.com。

上一篇 妥协成本    下一篇 预防成本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